現在不僅是AI大戰,也連帶開始了瀏覽器大戰,因為AI是工具,瀏覽器是使用AI工具的平台,誰能結合AI與瀏覽器,誰就更有機會繼續稱霸。
我們都知道Google Chrome霸佔了目前瀏覽器的市場,目前全球瀏覽器占有率約 72%,如下圖,Google Chrome的市占率在2012年與IE黃金交叉之後,就明顯的拉開距離。其他的瀏覽器為Safari、Firefox、微軟IE/Edge,不過其市占率都遠遠不及Google Chrome。
近期Perplexity與ChatGPT也都各自推出瀏覽器Comet與Altas,來挑戰Google Chrome的霸主地位,哪個有機會取代 Google Chrome呢?
Perplexity Comet 是什麼?
Perplexity Comet 瀏覽軟體 https://www.perplexity.ai/comet/
Perplexity Comet (AI 原生瀏覽器,AI-native browser) 以 Chromium (Blink 引擎) 為底,是 Perplexity 在 2025 年 10 月推出的獨立瀏覽器。它把搜尋、摘要、與代理助理直接嵌入瀏覽流程;想像在每一個分頁旁,都駐著一位能理解你目前頁面內容的「研究助理」,讓你不用跳頁,就能邊看邊問、即選即解。
Comet 核心體驗與特性
(1)側欄助理(Assistant Side Panel):在任何網站旁邊呼叫助理,要求「重點整理、交叉比對、延伸閱讀清單(Reading paths)」等,回覆會以當前頁面為上下文,不需要額外貼連結或重新描述背景。
如下圖,在瀏覽網頁時,可以直接請 AI 協助驗證內容的正確性。
(2)反白即問(Highlight-to-Ask):反白網頁段落就能提問,例如「請列出作者的主張與反證」或「對這段內容提出三個質疑點」。
如下圖,可以直接反白標示,詢問 AI 這些內容的相關問題,不必再複製貼上到外部的頁面。
(3)情境持續(Context Persistence):Comet 記得你剛看過的內容與問題,把「搜尋→閱讀→比較→輸出」串成一條工作流(Workflow)。
(4)任務導向(Task-centric browsing):把多個分頁視為同一個研究任務的素材,協助整理摘要、列出缺漏、產出草稿或待辦清單。
如下圖,可以把多個分頁視為同一個研究任務的素材,透過「空間」與 AI Context Linking 機制來實現 。
(5)多場景應用(Use cases):
研究寫作:快速彙整學術文章重點、對照不同觀點並標註來源。
商務決策:比價、規格對照、評測要點彙總與總成本估算。
日常規劃:行程草案、旅遊動線、必備清單與預算分配。
Comet 與傳統瀏覽器的差異
Chrome 的強項(生態+效能):Chrome(Google Chrome)擁有成熟的擴充生態(Extensions)、雲端同步與跨裝置效能優勢,是大型網路應用與前端開發者的主力環境。
Comet 的主軸(問答+研究):Comet 把 「問與答」 變成瀏覽核心,把代理助理常駐在每個分頁旁,讓「理解內容」與「採取下一步」不再需要來回切換頁籤或工具。
取捨建議: 若你仰賴大量擴充功能、深度同步與既有工作流程,Chrome 仍不可或缺。 若你經常需要邊讀邊做摘要、比對、反證與延伸研究,Comet 能顯著降低來回切換成本,把研究動作集中在同一個介面裡完成。
ChatGPT Altas 是什麼?
ChatGPT Altas 瀏覽軟體 https://chatgpt.com/zh-Hant/atlas/
Perplexity 推出 Comet 之後,OpenAI也緊追其後推出 ChatGPT Atlas 人工智慧瀏覽器,它把 ChatGPT 助理直接內建在瀏覽器側欄,讓你一邊看網頁就能摘要、比較、改寫與抽取重點資料,並以代理模式連續完成任務,還可啟用瀏覽記憶記住你的內容與偏好。
目前率先在 macOS 推出,官方表示後續會提供其他版本。Atlas 也是以 Chromium (Blink 引擎) 為底,所以相容既有網站生態;隱私設定上,瀏覽記憶與是否用於模型訓練皆可由使用者控制。
ChatGPT Altas 核心體驗與特性
(1)側邊助理(Sidebar assistant)
在任何網頁旁即問即答、摘要、比較、抽取資料,不必離開當前頁面。這個部分跟 Comet 類似,不過因為代理模式與瀏覽記憶的功能較強,讓 Altas 在側邊助理功能上略占上風。
如下圖,Altas 在任何瀏覽頁可以反白文字然後進入 ChatGPT,不需要再切換。
(2)代理模式(Agent mode)
可讓 AI 取得游標並自動連續完成任務,如找資料→比價→填表→下單草稿,目前屬預覽/高階方案優先。
如下圖,可以讓 ChatGPT 在 Altas 瀏覽軟體下取得游標並自動連續完成你想要的任務。
(3)瀏覽記憶(Browser memories)
可選擇讓 Atlas 記住你看過的內容與偏好,並提供隱私控制與清除選項。
(4)以 Chromium/Blink 為基礎(Chromium/Blink engine)
核心相容性接近 Chrome,利於網站與擴充生態。
(5)跨平台規劃(Cross-platform roadmap)
現階段先只提供給 macOS,但是官方表示 Windows/iOS/Android 將陸續推出。
(6)隱私與權限開關(Privacy controls & quick toggle)
可在網址列快速關閉網頁對 ChatGPT 的可見性,記憶功能可以停用或清空。
(7)與 ChatGPT 生態整合(ChatGPT ecosystem integration)
與 ChatGPT 的搜尋/研究模式(Deep Research)與Agent方向一致,在瀏覽器內把對話—行動串接起來。
(8)使用情境聚焦效率(In-page productivity)
目標是把「邊看邊問」變成預設流程,減少來回分頁與複製貼上。
(9)產業定位(Competitive positioning)
明確對標 Google Chrome,加入 AI 原生瀏覽體驗;市場面向亦討論未來廣告與變現可能。
(10)安全風險與最佳實務(Security & best practices)
AI 瀏覽器面臨「間接提示注入(indirect prompt injection)」等風險;建議敏感操作分流、動作需使用者確認。
ChatGPT Altas 與傳統瀏覽器的差異
與 Comet 一樣,都是不用離開頁面即可摘要、比較、抽取資料與改寫,降低分頁切換與複製貼上的成本。但如前面所說,Altas 由於因為代理模式與瀏覽記憶的功能較強,在與 Google Chrome 比較下,可能會讓使用者比較願意轉移使用。
[結論]
其實這兩款瀏覽軟體功能都算不錯,也有許多讓使用者轉移的誘因,但是取代 Chrome 是一個極難的任務,原因如下 :
一、擴充套件生態的鎖定效應
Chrome 的擴充套件市集與開發者社群,已形成穩固供需循環,大量使用者→吸引開發者投入→更多高品質套件→進一步強化使用者黏著。就算 Atlas 或 Comet 同樣基於 Chromium(Blink 引擎),理論上可相容多數擴充,但實務上仍有授權、相容版本(Manifest V2/V3)、API 權限、付費機制與更新頻率等差異,會讓使用者在遷移時面臨一連串微摩擦。這些「微摩擦」會疊加成不小的遷移障礙。
二、資料與工作流綁定
長年累積的書籤、密碼/通行金鑰、自動填表、瀏覽紀錄、閱讀清單、跨裝置同步、多使用者設定檔、企業管控政策,都深度綁在 Chrome 與 Google 帳號體系。只要其中任一環節在遷移後「不完全一致」或「偶有失靈」,就足以讓重度使用者退回原本的瀏覽器。
三、預設與入口優勢
Chrome 長年是許多平台或應用的預設瀏覽器選擇,且被大量網站開發與測試流程默認為主要目標環境。這種「被預設」與「被優先測試」帶來的體感順暢,會讓使用者更難主動尋找替代品。微軟 Edge多年仍無法撼動 Chrome,就很好地說明預設與品牌並不是萬能,關鍵還是累積的使用習慣與無縫體驗。
四、網站相容性與最佳化慣性
雖然現代前端講求跨瀏覽器相容,但實務上,許多團隊仍會以 Chrome 作為主要驗收環境;新特性與效能調校往往以 Chromium 系家為先。這會造成「在 Chrome 上就是比較穩」的主觀經驗累積。要改變這個認知,需要長時間、跨產業的成功案例,並非一朝一夕。
五、效能體感與資源占用
使用者對瀏覽器的感知,往往來自日常細節:啟動速度、分頁切換、記憶體與電池耗用、影片播放、WebGL/WebGPU、視訊會議穩定度、DevTools 工具鏈等。只要新瀏覽器在其中一兩項落後,重度使用者就會被迫維持 Chrome 作為「保險輪胎」,造成「雙持」而非「切換」。
六、品牌信任與隱私心智
品牌帶來的是長期可預期的「風險分配」:當瀏覽器承載金流、後台、雲端硬碟與團隊協作時,任何小風險都會被無限放大。AI 原生瀏覽器雖提供側邊助理、代理模式等亮點,但同時也帶來提示注入、資料可見性與權限邊界等新疑慮。只要解釋不夠清楚,企業與專家用戶就會保守以對。
七、跨平台一致性的現實考驗
要真正撼動 Chrome,需要在桌機與行動提供「一致且可靠」的使用體驗與同步。任何平台缺席、或其中一端體驗落差,都會把使用者推回「仍然需要 Chrome」的現實。
八、從「亮點功能」到「核心日常」的距離
Atlas 與 Comet 的側邊助理、研究整合、代理自動化,確實能在「找資料→整理→產出」這類知識工作流程中創造亮眼體驗。但要成為「主力瀏覽器」,必須在 80% 的日常場合無痛:表單、校務/企業內網、法規下載、投票/報名系統、教學平台、會議與直播。只要日常裡還有 2–3 件小事「用 Chrome 比較穩」,使用者就很難完全轉換。
但是就長期來說,誰更有機會呢?
雖然 Atlas 在知識工作流與企業導入上,長期潛在優勢較大,但是要取代 Chrome,可能不是功能更炫,或是特定功能很強,而是把 80% 日常場景做到零摩擦、零焦慮。從這點來看,Comet 與 Atlas 目前都還看不出來有機會可以取代 Google Chrome。
除了上述因素之外,還有一個重點 : Google 不會站著被打假的,更何況他自己也有 Gemini ,他一樣會把 Chrome 與 Gemini 整合,因此想要取代 Google Chrome 更是難上加難,Comet 與 Altas 頂多只能瓜分小部分市場而無法真正取代。
0 留言